成都职校招生最全的学校聚集地专业、学费、报名一应俱全。
四川职校首页 四川职校排名 四川职校专业 四川职校大全 四川职校资讯 快速报名
位置:首页 > 职校学校常见问题 >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前景有哪些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前景有哪些

2023-11-01  访问次数:56
机电一体化技术介绍: 1、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机械零件制造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机电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检修、管理及技术改造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主干课程:机械制图及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电气控制与PLC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及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CAD/CAM应用技术、Solidworks等。3、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机电、轻工、仪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产品的制造加工,产品的组装、调试、检测,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产品和设备的营销、技术服务、生产管理等工作。4、实践实训:认识实习、机械制图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训、机电一体化实训、液压与气动实训、机械加工实训、数控实训、专业软件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以及暑期社会实践等。5、获得职业证书:学生在第四、五学期通过培训考试,可获取中、高级电工证书;中、高级制图员证书;中、高级数控车(铣)工证书;中、高级钳工证书等。
专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介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就业前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校

学院概况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理念

学院始终贯彻“社会需求引领城市发展,高职教育开启幸福人生”的办学理念,“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确定了以城市建设和管理、文化创意为重点,以现代服务业、新兴制造业为支撑,形成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鲜明城市特色和职业特色的专业结构,坚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地理位置

学院地处四川省会成都市。成都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大都市,更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及交通、通讯枢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学院位于成都市城东,毗邻三环路、紧邻成都东站,地处城市向东发展的核心地带,成都地铁2号线直达我院,交通顺畅,出行便捷。

学院设施

学院占地面积820余亩,绿化面积达到65% ,被誉为“花园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教学生活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教学大楼、图书馆、艺体馆、校医院、标准田径运动场、形体房、各种实验实训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学生公寓配有电视、电话、衣柜、书桌、饮水机、集中供应热水系统、网络端口等现代化生活设施。校园内芳草茵茵,百花满园,湖光山色,人文荟萃,是陶冶情操、学技强能的理想之地。

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管理类、服务类、工程类、艺术类等4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13000余人。

教学设施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建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建筑工程实训中心和汽车实训中心大楼各一栋,实习实训教学设备近千台(套)。建有与各专业配套的实验实训室30余个,包括信息技术类实验室、经济类实验实训室、电子类实验实训室、管理类实验实训室、旅游类实训室、艺术设计类实训室、服装裁剪与制作实训基地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677万元人民币。拥有教学用计算机2000多台,语音实验室12间,多媒体教室110余间、10000余个座位,形体房5间,画室及专业设计教室20余间,图书馆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藏书94万余册,拥有现代化的电子图书系统,能同时容纳4000余名学生阅览。

师资力量

学院在作为四川师范大学非内设二级本科学院办学的十多年中,已建立了一支数量有保障、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学院从相关行业中聘请实际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具备良好授课能力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进行实践教学和指导。学院现有以“双师型”为主的教师700余人,其中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250余人。

校企合作

学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已与长虹集团、中国民生银行、中国保利地产、丹马士环球物流中心、联通新国信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华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铁路局、四川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都三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市服装(服饰)协会等500余家企业和行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开展技术与文化交流、人员培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